订阅
仙剑游戏攻略与纯净下载 在上个月时,河南出现了超大暴雨,最大小时降雨量达到了惊人的201.9毫米。上个月的降水量不仅大,而且持续时间久,连续三天的降雨量达到了617.1mm,堪比往年一整年的降雨量。 时隔一个月之后,河南又出现暴雨,24小时降雨量最大可达400毫米,也是非常恐怖的数字。更为重要的是,此次暴雨落区与上个月的特大暴雨高度重叠,这意味着河南一些地方在这两场超强降雨中,降水量共计达到了1000毫米。 要知道的是,今年河南并不是只有这两场降雨,在过去已经经历多轮降雨,而在未来还会有雨,这意味着河南降雨量很可能超过了部分南方城市,比如:无锡年降雨量只有1079.3毫米。 那么问题来了,这是否意味着我国降水带正在朝北方移动,北方会变成温暖、湿润的南方吗? 河南暴雨形成原因 关于降水带是否北移,我们要看河南郑州这两场暴雨是怎么形成的。 上个月郑州出现的超强降雨,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海面上形成了台风“烟花”,并且台风烟花正在朝着我国方向移动。 台风烟花外围的水汽,在副热带南侧的偏东气流引导下,为河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水汽,而这些水汽就是暴雨的“原材料”。 其次,河南地势西高东西,其中郑州以西的伏牛山、太行山等地形条件限制,使得暴雨集中在郑州附近。 再者,当时的大气环流形势稳定,才导致当地不仅降雨量大,而且持续时间长,叠加作用之下,使得当地3天下了往年一整年的雨。 此次河南又一次出现暴雨,而此次暴雨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副热带高压西伸,来自海洋旺盛的季风水汽顺着沿副热带高压西侧边缘北上,并在副热带高压的北侧与冷空气相遇,形成降水,甚至是暴雨。 另外,现如今海面上仍旧有一个台风,只不过它现在距离我国较远。它的出现给河南暴雨带来了不确定性,一方面台风的发展需要掠夺水汽,所以它有可能会缓解河南暴雨;另一方面台风如果无法约束外侧水汽,而台风又距离我国较近,这些水汽有可能会在气流的作用下,输送到河南,加剧河南暴雨程度。所以河南暴雨是减弱还是加重,还要看这个台风的发展。 降水带正在向北方移动吗? 英国《自然·气候变化》的一项研究认为,雨带将在东半球的部分地区向北移动,但在西半球的部分地区向南移动。我们中国恰好就位于东半球,也就是说,雨带将会向北移动。 不仅如此,我国科学家在2015年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会导致东亚夏季风雨带北移,为我国北方带来丰富的降水。 不仅如此,近些年来科学家还观测到了我国西北地区正在朝暖湿化发展,只是我国西部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10毫米,仍旧属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范畴。 这里要多说一句,无论是国外的研究还是我国的研究,都是基于计算机模拟,而我们知道大气系统是一个混沌系统,任何一个原始数据有差异,或者是数据不够精确,都可能会影响到最终的结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蝴蝶效应”。所以未来降水带是否会向北移动,还有着不确定性。 不过,降水带北移对我国既有利又有弊。 首先是降雨带北移能够缓解我国北方的干旱,甚至可以使得一些原本是沙漠、戈壁的地方重新焕发生机。 但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暴雨出现的次数有所增加。科学家研究发现: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空气中能够容纳的水汽就多7%,未来这些水汽将会以降雨的形式落在地面上。更为重要的是,全球变暖导致了毛毛雨次数减少,极端暴雨不断增加。 而极端暴雨反而会为人们带来灾难,比如:沙漠虽然缺水,但今年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却发生了洪水,给当地带来了灾难;北方多个城市在过去主要面临的问题是抗旱,防洪能力不足,极端暴雨频发也会给我国北方带来不利影响。 另外,全球变暖下,虽然北方的降水量有所增加,但北方想要变温暖湿润的南方仍旧有一定难度,除非气候剧变,而这对人类来说也是一种灾难。 事实上,不只是我国,全球变暖对于整个地球都是灾难,它会扰乱现如今正常的气候,导致干旱、暴雨、洪水、山火等灾害频发,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如此警惕全球变暖。 延伸阅读: 重回盛唐?北京首次发现南方植物尖帽草,难道北方正在变南方? 北京密云区林业部门的科研人员,开展野生植物多样性调查过程中,在密云区水库上游附近的五座楼林场,海拔550米的山坡上,意外发现了华北地区十分罕见的马钱科野生植物——尖帽草。 根据相关报道,本次发现的尖帽草与卷柏、莎草等植物混生在一起,非常难辨别出来。它的株高不足6厘米,茎4棱,叶片细窄,长约6毫米,宽约2毫米,米粒般大小的花上有花瓣4枚。 尖帽草所属的马钱科植物在我国北方地区是十分罕见的,北京植物志还没有对于马前科植物的相关记载。因此,尖帽草成了北京植物志当中一个新纪录科、新纪录属、新纪录种,可以说是刷新了北京植物多样性记录。 那么问题来,尖帽草到底是什么?出现在北方到底有啥特别之处,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这回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尖帽草 尖帽草属于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禾本目-马钱科-尖帽草属,属于一年生草本,主要分布在我们的江苏、福建、台湾、广东、海南等省份,也就是说它主要分布在南方。除此之外,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南亚国家也有分布。 尖帽草所属的马钱科植物当中,一共有28个属,500种,主要分布在热带至温带地区。因此,这次在北京能够发现的尖毛草实属罕见。之前在这个区域,科科研人员也曾经发现过不少珍贵和濒危的植物,比如:北京无喙兰、北方鸟巢兰、铁木种群等,这意味着北京周围的物种多样性正在增加。 然而这次还要更加特殊一些,因为尖帽草照理说不应该出现在这个区域,因为它属于南方的植物,需要湿润的环境,以及充足的降水量,否则很难存活。那么问题来了,尖帽草的发现是不是意味着北方正在变潮湿,降水量在北迁?未来北方会不会也像盛唐时那样温暖,潮湿? 重回盛唐时代? 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一下盛唐时期的气候情况。 杜牧有一首诗叫做《过华清宫》,其中有一句叫做“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诗说的是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身后扬起一团团烟尘,宫中的杨贵妃欢心地笑。那妃子因为什么而笑呢?原来是南方送来了新鲜的荔枝。 现如今,荔枝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广东和福建南部等地区,而当时唐太宗和杨贵妃主要居住在长安,洛阳这些地方。荔枝又非常容易坏,如果要从广东、福建一带运送到长安,以当时的运输水平,至少要花近10天才能送到。 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写道:“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如果要10天才能送到长安,那荔枝肯定已经坏了。 所以,据此专家推断出,当时杨贵妃吃的荔枝应该来自于现在的涪陵,就是涪陵榨菜的那个“涪陵”。 涪陵要比广东,福建偏北得多,为什么也能产荔枝呢? 竺可桢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在1972年,竺可桢发表了一篇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在这篇论文中,把中国5000年来的气候分成了四个时期,分别是: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仪器观测时期。 其中,唐朝属于物候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就是寒暖交错。从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之间,中国从冷开始转暖,属于温暖期,尤其是在唐朝这段时间,平均温度要比现代的平均温度高一些,当时的长安不仅连续多年不下雪,甚至在城里面还能种长江流域的梅子和橘子,到了亚热带气候的水平。 不仅如此,在唐宋时期降水量也较多,太原的南边还有一个湖泊,湖泊面积和现如今的太湖差不多,而且长安周围有许多湖泊和鱼塘,几乎相当于如今的江南;甘肃和陕西北部也有大量的草原,水草丰美,非常适宜畜牧业。 长安周围既有渭河灌溉的关中平原,北方还有水草丰美的草原可以当作牧场,其中平凉、固原地区在唐代是为朝廷放牧马匹的重要地区。再加上地理优势,以至于汉唐两个王朝均选择长安作为都城。 在唐朝时,我国西北地区还有许多植被,比如:现如今的科尔沁,在当时水草丰美、牛羊遍野;毛乌素沙漠中,还有一座唐朝城市夏州城,虽然已经出现了沙漠,但沙漠面积较小。 但在后来,随着气温变冷,长安附近的草原变成了黄土高原,水田变成了旱田,当地失去了优越的地理条件,以至于后来宋朝迁都到了开封。 从气候条件来看,盛唐时的北方和现如今的北方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盛唐时温度较高,降水量丰富,南方植被在北方分布并不罕见。 那尖帽草在北京被发现,是否意味着现如今的气候重现盛唐时期呢? 其实单一一株植物的发现,并不能说明这个问题。要知道气候变迁影响的是整个生态链,而尖帽草在北京被发现存在着很多偶然因素,无法用来佐证气候的变化。 只不过,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我们要越来越注意像尖帽草这样,明明应该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却在北方开始出现的植物。 ![]() |
10 人收藏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收藏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