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0345电影网免费看大片 https://www.0345.xyz 240毫米“郁金香”自行式迫击炮抵达马里乌波尔,此炮是目前世界上口径最大的自走迫击炮 直新闻:俄乌冲突持续,俄方目前主攻方向是乌东地区,这将如何影响局势的走向呢?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李勇慧:我们都知道在前一阵子俄罗斯宣布“特别军事行动”进入第二个阶段,我觉得主要的意图就是将俄罗斯的军队从北部及西北部大城市基辅、哈尔科夫,调向乌东地区,而即将打响的乌东战事也会决定俄乌双方的胜负,同时也决定着地区和全球安全格局将如何重建。 所以我觉得,在乌东战场上将会有一场鏖战。因为从乌东的地理面貌上来看,很多地下设施、地下通道四通八达,尽管地面上有各种各样的武器,像西方对乌克兰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援助,但是我认为由于乌东地区特殊的地理地貌,就会决定使用再多的武器也很难控制这些地区,那么就必须进行围困,断绝被围困方的粮草,这样才能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但如果是围困的话,就意味着双方冲突会持续一段时间,维持在胶着状态。 俄乌战场 直新闻:从“布恰事件”,到最新发生的克拉马托尔斯克火车站导弹袭击事件,俄乌此次冲突中充斥了相互指控、互打舆论战的情况,您有何分析?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李勇慧:我们看到,除了战场上的热战,还有网络战争,尤其是认知战,而认知战中就包括了舆论战、信息战、心理战等等。 后者主要就是制造一些假的信息,信息真真假假,我们无从辨别,从而攻破人的心理防线,进一步影响冲突的走向,甚至是地区格局的走向。 就拿“布恰事件”来说,它的可信度究竟如何呢?我觉得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的发言比较具有代表性,即还是要通过进一步的调查来作出判断,现在还不能急于下结论。但从“布恰事件”反映出来的问题可以关注,即现在俄乌冲突除了热战外,舆论战也已经达到了一个顶点。 无论是在舆论战还是在热战当中,受害的其实还是普通民众,所以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这种人道主义的危机越演越烈,谈判停火是最终的一个选择。 克里姆林宫 直新闻:美西方在这场危机中,除了继续向乌提供武器,还对俄罗斯展开史无前例的制裁。美西方的做法到底是想结束冲突,还是将危机引向别的方面?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李勇慧:谈到制裁,我们知道从2014年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以后,西方就开始对俄罗斯进行非常严厉的制裁,那时候的制裁还是一种威慑性的。 八年后,到现在爆发了俄乌军事冲突以后,美西方对于俄罗斯的制裁,基本上我认为就是个经济战。 经济战的这种制裁完全是破坏性的、进攻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这些制裁包括了像金融制裁,我们知道有银行已经被禁止在使用国际结算系统,就是Swift系统,此外还有军事上、农业上,甚至文化艺术领域上的制裁等等。 尤其在能源制裁爆发以后,确实是给俄罗斯经济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困难,同时再叠加其他的金融制裁等等,那么这样就会使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与民生的发展都会受到极大影响,造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俄罗斯国内的通货膨胀的爆发和延续。 所以西方还会继续使用经济制裁的手段,不用派兵不用参战,但是借助经济战来打垮俄罗斯。至于未来,我认为制裁会越来越严厉,一浪高过一浪,我还没有看到冲突结束的迹象。 作者丨李勇慧,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延伸阅读: 拜登要抹去"俄罗斯过去15年经济收益"把俄罗斯踢出G20 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一个多月,双方皆损失惨重。冲突之外,破坏的却是全球秩序。全球化,让世界成了一个地球村。但让人感到悲哀的是,当今的全球化却见证了“美元武器化”与“大宗商品武器化”的正面冲突。 美国利用其美元霸权,对俄罗斯金融体系进行大面积“断网”,迄今为止,美国已完全封锁“超过三分之二的”俄罗斯银行系统。欧盟虽一致谴责俄罗斯,但在制裁俄罗斯方面,却内部分裂。 全球化的供应链网络早已盘根错节,每每挥舞金融大棒动辄对他国进行经济制裁,实际上也是在对自己挥舞“制裁”大棒。 拜登:美国将抹去俄罗斯过去15年的经济收益 美国总统拜登 美国总统拜登6日宣布的新一轮对俄制裁对象,除了大型金融机构,还首次将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两个成年女儿列入制裁之列。拜登还鼓动盟友继续联合行动,继续提高经济成本,给普京施加痛苦。谈及所有对俄制裁,拜登声称,仅仅一年时间就“可能抹去俄罗斯过去15年的经济收益”。 根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的报道,美国此轮宣布的制裁对象,除了包括普京的两位成年女儿——玛丽亚·普蒂娜以及叶卡捷琳娜·蒂科霍诺娃、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的妻子和女儿、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和总理米舒斯京等普京周围圈子的核心成员,都被列入美国新制裁名单。据报道,截至目前,美国已经针对140多名寡头及其家庭成员和400多名俄罗斯政府官员实施制裁。 美国新一轮制裁再次瞄准了俄罗斯金融业。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迪斯称,将对俄最大的金融机构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及俄最大的私人银行阿尔法银行实施全面封锁制裁。据美方说法,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持有俄罗斯银行业总资产的近三分之一。而美国现在已经完全封锁了“超过三分之二的”俄罗斯银行系统。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美方宣称所有美国实体都将被禁止与这两家银行进行交易,但能源部门却被豁免在外。美国财政部6日还颁发了一般许可证,允许在6月23日之前与阿尔法银行进行能源相关交易。其他将受到全面制裁的俄罗斯国有企业,还包括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公司和联合造船公司。这些大型国有企业中的大多数都被指与俄罗斯政府关系密切。而根据拜登6日签署的一项行政令,美国个人和实体被禁止在俄罗斯进行新的投资。 不止如此,6日当天,美国国会参议院还达成协议,将取消美国和俄罗斯的正常贸易关系,此外还立法对俄罗斯石油实施进口禁令。参议院预计当地时间7日就将通过这两项法案。此前,两项法案均已在众议院获得通过。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表示,两项法案均得到了白宫方面的支持。 拜登妄想把俄罗斯踢出G20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 值得注意的是,拜登还想把俄罗斯逐出二十国集团。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当地时间6日在出席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听证时声称,俄在乌克兰的行动,在国际秩序上是不可接受的冒犯。虽然美国认为将俄罗斯逐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可能性不大,但总统拜登仍然希望阻止俄罗斯参与二十国集团等国际组织。 耶伦还称,她已向该委员会的其他财政部官员表明立场,美国将不会参加有俄罗斯参与的二十国集团会议。 俄乌冲突以来,美对俄制裁层层加码。根据白宫网站发布的拜登6日讲话实录,拜登称,“因为我们切断了俄罗斯进口半导体、加密安全、量子技术关键组件等等这些他们在21世纪竞争中所需的技术进口途径,我们将遏制俄罗斯未来数年经济增长的能力”。 按照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狄斯预期,在一系列制裁行动之后,俄罗斯经济会在今年萎缩10%到15%,全年通胀率则达到200%,也就是每个星期录得2%的通胀。 对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亚所助理研究员李琰指出,制裁俄罗斯的经济只是它的手段,美国的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通过制裁来加大普京政府在国内面对的压力,从而让普京政府的执政合法性逐渐动摇;第二,美国要削弱俄罗斯的国力,让俄罗斯这个国家的现代化的经济进程遭受阻断。 禁不禁俄罗斯煤炭?欧盟又“分裂” 资料图 继美国宣布新一轮对俄制裁后,欧盟的制裁却暂时搁浅了。欧盟执行机构欧委会5日提出了新一轮对俄制裁计划,包括实施煤炭禁运、禁止俄货轮进入欧盟港口。欧盟还在筹划禁止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新一轮制裁方案需欧盟27个成员国一致通过。然而,对俄能源依赖程度较高的欧盟却再次因为内部意见分裂,导致制裁“流产”。 路透社的报道称,欧盟官员因为“技术问题”,未能批准新的制裁提案。如果实施煤炭禁运,是否会影响现有合同?欧盟成员还要求欧委会说清楚制裁的具体实施办法。这些问题亟待澄清。消息人士还透露,欧盟最大的俄煤进口国德国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柏林希望明确煤炭禁令是否会影响现有合同、还是仅影响未来的合同。如果这一禁令只适用于新合同,那么俄罗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能向欧盟国家出口煤炭。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 2022年4月3日,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连续第四次当选总理,出任本人第五个总理任期。他当日在布达佩斯举行的集会上迎来支持者的欢呼 值得注意的是,在欧盟发起的新一轮制裁中,备受关注的俄石油与天然气,依旧不在制裁范围中。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欧盟从俄罗斯进口了19.3%的煤炭、36.5%的石油和41.1%的天然气。俄罗斯的动力煤主要用于为欧洲的发电站提供燃料及发电。 同属于欧盟的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均已明确表示,无法离开俄罗斯的能源,尤其是天然气。在3月31日欧盟于布鲁塞尔举行的一次非正式会议上,正是由于匈牙利的一票反对,欧盟已经无法完全禁止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匈牙利总理欧尔班6日表示,如果俄罗斯有要求,匈牙利将用卢布购买天然气。 对俄罗斯天然气态度分裂,欧洲各国去哪找气? 资料图 实际上,欧盟各国政府对于是否禁止进口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存在巨大分歧。立陶宛成为欧盟第一个“独立于俄罗斯能源供应”的国家。未来,拥有约280万人口的立陶宛将通过其位于波罗的海港口的液化天然气终端,进口其他国家的天然气,每年约40亿立方米,其中来自挪威的天然气将占90%。邻国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也想效仿立陶宛,共同建设液化气终端。除波罗的海三国,爱尔兰和英国也对俄罗斯天然气禁运表示支持。 不过,也有多个欧洲国家公开表态,不支持欧盟对俄罗斯天然气实施禁运令。奥地利外长沙伦伯格4日警告对俄制裁的“回旋镖效应”,认为欧盟一旦禁止进口俄罗斯天然气,最终被“射中”的将是欧盟国家。目前奥地利80%的天然气进口需求由俄罗斯满足,这一比例比西欧任何国家都高。 德国、意大利也持不赞成或者暧昧态度,强调欧洲经济依赖俄罗斯能源。此前德国工业界已发出警告称,若失去俄罗斯天然气,德国工业将“崩溃”。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德国天然气中的55%、石油中的35%以及50%的煤炭依赖从俄罗斯进口。德国经济界警告称,欧洲许多国家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制裁俄能源可能令欧洲陷入经济衰退。 对俄能源禁运实为美国一部“完美”生意经 资料图 在盟友为对俄制裁负面影响埋单的同时,美国已经成为欧洲“能源供应危机”中的最大赢家,暴露出美国自私蛮横的霸权真面目。 美国对俄实施能源禁运的底气,来自它对俄能源需求很少。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数据显示,2021年美国从俄进口石油占美石油进口总量的8%,其中原油进口量仅占3%。而美国自2019年起已不再从俄进口液化天然气。因此,美国对俄实施能源禁运,既维护了所谓的“道义感”,生意上还不亏。 为了给盟友“鼓劲”,美国承诺增加对欧盟供气。根据美国与欧盟3月25日发布的联合声明,美国承诺今年向欧盟增加至少15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出口。不过,美国无法在短期内弥补欧洲能源缺口。美对欧出口天然气主要依靠海运,能确保兑现美国扩大对欧洲天然气出口目标的基础设施或需2至5年才能建成且造价极高。同时,美国宣布扩大对欧洲天然气出口并非真正为欧洲着想,而是为本国企业创造商机。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亚所助理研究员李琰对直新闻表示,美国为了给本国攫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来进行这样的制裁手段是双重标准,是美国的一贯手段。美国和欧洲自身受到的反噬程度也不相同。前几天有一份德国的研究报告表明,西方的制裁预计会给各国带来怎样的经济影响,其中美国可能会损失其GDP的0.04%,德国则要损失0.4%。 美国施压印度印度“不为所动” 莫迪和普京资料图 美国借俄乌局势重点施压的对象,还有印度。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及其盟友接连鼓动印度对俄进行强硬表态却未见成效。与此同时,印度还趁低价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针对这种情况,拜登近日专门派出副国家安全顾问辛格前往印度对其劝说、施压,也没达到目的。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布赖恩·迪斯6日公开警告印度,不要与俄罗斯结盟,否则后果将很严重。 对此,印度依然“不为所动”。据《印度斯坦时报》报道,印度总理莫迪6日当天在印度人民党成立42周年之际向党内成员讲话时表示,奉行“印度优先”和“自力更生”政策给予该国机会——在不向任何压力屈服的情况下向前迈进。莫迪说:“今天,印度坚定地捍卫自己的利益,没有任何恐惧或压力。当整个世界被划分为对立的两极时,印度被视为一个能够坚定地谈论人道主义的国家。” 作者丨李长春,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侯军义、张洪硕,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编。 ![]() |
10 人收藏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收藏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