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资讯

订阅

59年毛主席会见贺子珍后,对卫士说:让她不要去苏联,劝也劝不好

2022-02-11| 来源:互联网| 查看: 317| 评论: 0

摘要: 前言贺子珍和毛主席的故事,有分歧,有牵绊,也有无可奈何。即便两个人早早分开,但一直是革命挚友、人生故......
2022年雇主担保移民 https://www.immivisa.cn/

前言

贺子珍和毛主席的故事,有分歧,有牵绊,也有无可奈何。即便两个人早早分开,但一直是革命挚友、人生故交,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作为贺子珍和毛主席的孙女,孔东梅从小就和外婆贺子珍生活在一起,她对外婆的了解比别人要多得多......

毛主席和贺子珍

贺子珍远走苏联,拒绝求爱者

1938年春天,贺子珍怀着身孕离开延安,前往莫斯科治病。接受治疗时,医生惋惜地告诉她,弹片将一直留在她的身体里,取不出来了。6月份,贺子珍生下了孩子。不幸的是,孩子染上流感病不治身亡。

面对接二连三的打击,贺子珍欲哭无泪,只能将这些悲伤和着眼泪吞下,把大部分的时间花费在学习上,分散注意力。

人在脆弱的时候总是会思念最亲的人,有一天,贺子珍想起延安,想念那里的战友,想知道毛主席的情况。她跑到读报室,一字一句用心的听读报员读报,迫切想从报纸上知道关于延安的消息。

贺子珍

令她始料未及的是,读报员读了一则新闻:塔斯社的记者在延安采访毛泽东,双方在窑洞里谈了很久,毛泽东与他的妻子江青,踏着月色在窑洞外送行......

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了,包括贺子珍,她顿觉手脚冰凉,无所适从。回到住处,贺子珍的脑袋才彻底清醒,悲伤涌上心头,她在心里默默的问:润芝,你真的结婚了吗?

一连串的刺激逼出了她的眼泪,看着逝去孩子的衣服,贺子珍泪如泉涌,她开始责备自己,埋怨自己太大意,没有照顾好孩子,埋怨自己太固执,不该任性抛弃一切来到苏联......

毛主席和江青

身边人安慰她:“报上所公布的消息或许是误传,并不是真的。”可是很快,残酷的真相摆在她面前。

1939年,周恩来和邓颖超一同来到苏联治病,将毛主席的一封信转交给贺子珍。在信中,毛主席称呼贺子珍为“同志”,没有了往日的亲密。

信中还写道:“我一切都好,勿念。希望你好好学习,政治上进步。我们以后就是同志了。”这无疑是在宣告,他们的感情结束了。证实了消息的真实性,贺子珍夜夜难以入眠,长此下去,她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按规定,到苏联学习和治病的同志,在这里待的时间是有限的。结束一切后,应该早点回国,投入到革命事业当中。

贺子珍的回国日期也提上了日程,但她心里一点都不想回去,害怕面对毛主席和江青。后来,贺子珍找了个理由留了下来,在苏联东方部教孩子们学习中文。

曾经的战友、朋友都一一离开,回到了祖国。没有人和贺子珍作伴,她越来越孤单寂寞。为了打发时间,贺子珍加倍努力学习、工作,一刻都不想闲下来。

贺子珍是个好强的人,不会一直萎靡不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开始学着穿衣打扮,还烫了卷发,整个人焕然一新。

贺子珍在苏联

天生带有男孩子的英气,发型改变之后,又多了成熟女性的风韵,追求贺子珍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可是,贺子珍心里仍然牵挂着毛主席,她的心里容不下别人的位置,哪怕心心念念的那个人已经是别人的丈夫。所以,面对那些追求者,贺子珍果断拒绝:“我一生只爱过一个人,他就是毛泽东,我不会再有第二次爱情了。”

无产阶级战士烫发,这对其他同志们来说是难以接受的,有关贺子珍的闲言碎语满天飞,她备受困扰。

这些争议还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但他了解贺子珍,知道她这么做无非是为了排遣寂寞和痛苦。考虑到她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毛主席决定把女儿娇娇(李敏)送到苏联去,陪伴在贺子珍身边,带给她快乐。

这一天,贺子珍像往常一样给学生们上课,突然,一位同事跑过来找她,喘着气说:“子珍,你的女儿娇娇到莫斯科找你来了。”

贺子珍一开始还不相信,一个4岁的孩子被送到这里来,怎么可能呢。她带着满脸的疑惑到达共产国际办公楼东方部,一进门,就看到一个4岁的小女孩,安安静静的坐在板凳上,带着淡淡的微笑。

贺子珍一眼就认出,这就是自己的女儿娇娇,她跑过去,一把抱过女儿,嘴里念叨:“娇娇,娇娇!”

贺子珍和女儿李敏

贺子珍离开延安时,娇娇还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对她没有一丁点印象。虽然知道这是自己的母亲,但还是没办法表现得特别亲密。贺子珍只管搂着娇娇,不停地喊着她的名字,慢慢的,娇娇感受到了母亲满满的爱,也在她的脸颊上亲了一下。

回到住处,贺子珍还是忍不住抱着娇娇,温柔地问她:“你是谁呀?来干什么呀?”娇娇柔声说道:“我是娇娇,来找妈妈呀。”贺子珍心里满满的期待,问她:“你妈妈叫什么名字呀?”

娇娇一字一顿地说出了她的名字:“妈妈叫贺子珍。”

贺子珍把娇娇搂在怀里,摇着她瘦小的身体:“那你给妈妈带来了什么礼物呀?”娇娇一脸稚气地说:“我给妈妈带来了娇娇。”

女儿的到来,融化了贺子珍的心,她的孤单和寂寞全都烟消云散,只想抱着怀里中的心肝宝贝,好好将她养大。

毛主席曾为贺子珍哭过两次,时隔21年,两人在庐山重逢

虽然夫妻情分尽了,但毛主席仍然关心着贺子珍,毕竟贺子珍是他曾经倾心相爱的人,也是共患难、同生死的战友,两个人之间有崇高的情谊,是不会轻易断绝的。

毛主席曾多次流露出对贺子珍的牵挂,有一次和身边工作人员聊天,从女儿开始说起,说到贺子珍时,他眼睛直直的看着一个地方,久久没有回过神,叹了一口气说:“唉,她那次就是要走,听不进我的话,我哭了,怎么劝怎么说也没有制止她......”

1947年,贺子珍带着娇娇回国,到了天津。毛主席知道后,想见见贺子珍,可是江青又哭又闹。周恩来出面从中调和,作出决定:贺子珍不进北京。后来,毛主席因为思念女儿,把李敏接到身边。

毛主席和李敏

关于毛主席为什么不能见贺子珍,可以在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的妻子水静的回忆中找到答案。

水静曾问过杨尚奎:“毛主席为什么不跟贺子珍见一面呢?这对他来说是件容易的事。”

杨尚奎摇摇头,很严肃地说:“你不要把见见面这件事看得太简单了,毛主席的纪律性很强,他要受到多方面的制约,这一点来说,远不如普通百姓自由。”

可是,毛主席对这位曾经和他共同度过最艰难时期的妻子,有着深厚的情谊,贺子珍也一直挂念着毛主席。

1954年,贺子珍在广播中听到毛主席的声音,多年的思念、心酸、痛苦集中爆发,以至于损坏了神经系统,大病一场,毛主席得知消息后又落下了眼泪。

1959年庐山会议召开,毛主席得知贺子珍在江西疗养,挂念她的身体,决定无论如何要见她一面。

7月1日,毛主席上了庐山,住在180号院子。7月5日晚上,毛主席问卫士封耀松:“小封,你什么时候值班?”封耀松算了一下自己的值班时间,回答主席:“7号、9号......”毛主席没有再说什么,他似乎在计划着什么事。

7月7日中午,杨尚奎对水静说:“水静,你马上收拾一下,今天下午动身去南昌。”水晶一脸疑惑,问道:“什么事,这么急。”

杨尚奎严肃的说道:“去把贺子珍同志接到庐山,和朱旦华一起去。”水静瞪大眼睛看着他,好半天才反应过来。原本不可能的事情,现在要实现了吗?她几乎大叫起来:“啊,这可太好了。”

水静

下午2点钟,水静和朱旦华乘车前往南昌。在车上,两个人商量要找个合适的理由说服贺子珍到庐山。因为在见到毛主席之前,最好不要让她知道,是主席要见她,主要是怕她过于激动,旧病复发。

不到6点钟,水静和朱旦华就到了南昌,来到贺子珍的家里。贺子珍见到她们俩,非常高兴,又是端茶,又是倒水,热情极了。

一阵寒暄后,水静对贺子珍说:“大姐,今年南昌太热,省委请你到庐山去休息几天。我们俩刚从庐山下来,省委特地派我们来接你。”为了提高可信度,水静专门用了严肃的口气。

贺子珍没有怀疑,说了一些感谢省委关心之类的话。见她欣然同意,水静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

第二天,车辆准时开到贺子珍的住处。她上车后,一行人便向庐山出发。7月9日晚,大概9点多钟,一辆“吉姆”车开进180院子,缓缓的停在空地上。

封耀松依照毛主席的吩咐,早就在门口等着。见到车来了,他打开车门小心翼翼的搀扶着贺子珍,和水静一起把她送到毛主席的会客室。

这时候,毛主席已经在会客室等着她。一进到会客室,贺子珍看见眼前站着毛主席,立刻留下了眼泪,说不清是意外还是惊喜。要知道,从1938年离开,到现在,他们已经21年没见了。

毛主席和贺子珍

毛主席见到她哭,不知如何是好,只是安慰她:“我们见面了,你老不说话,以后见不到,又想说了。”这番话一说出口,贺子珍哭得更厉害了。

毛主席详细的询问贺子珍在苏联的情况,得知她过得不如意,无奈地说:“早知道这样,当初何必走呢。”想起当年冲动出走,贺子珍不无惋惜,她后悔的说:“都是我不好,是我当时太不懂事了。”

两个人谈了一个小时,贺子珍走了出来,封耀松把她扶进值班室,让她坐着。然后对水静说:“主席请你去一下。”

贺子珍和李敏

水静走进会客室,毛主席夹着烟,脸色很不好看。他像是对身旁的人说,又像是在自言自语:“不行了,脑子坏掉了,答非所问。”水静盯着毛主席,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毛主席夹着烟指着她说:“她很激动,你注意她的情绪。”还说:“明天你送她下山,下山之前,你一步也不要离开她。”水静用力点点头:“主席,请放心,我保证不会离开她一步。”

从会客室走出来,水静陪着贺子珍回了住所。那天晚上。贺子珍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躺在床上,还一直说个不停,不断地回忆她和毛主席的往事,好像那些旧时光就浮现在眼前。

水静问了一句:“大姐,你觉得毛主席的变化大吗?”贺子珍回答说:“别的都和以前一样,就是老多了。我看她疲倦得很,烟抽得厉害,安眠药也吃得多。”

贺子珍和李敏、孔东梅

水静感慨万千,她从这些点点滴滴的话语中知道毛主席在贺子珍心目中的位置。

封耀松后来回忆,送走贺子珍后,毛主席说:“小封啊,这个女同志,人是很好的,是女中豪杰。人是很耿直的,本来身体很好的,让她不要去苏联,劝也劝不好。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生活很艰苦,我们也不知道消息……”

庐山一面后,贺子珍和毛主席再没有见过面,但他们依然保持联系。毛主席曾多次给贺子珍写信,委托女儿李敏转交。在信中,毛主席嘱咐贺子珍治好病,养好身体。

后来,女儿李敏和孔令华谈恋爱,毛主席写信询问贺子珍的意见,她收到信后笑嘻嘻地对身边人说:“主席写信,让他们征求我的意见。”

毕竟是10年患难夫妻,这份情谊是怎么都抹不掉的。1976年,毛主席逝世,贺子珍听后悲痛的说道:“怎么这么突然,主席的身体一直挺好的呀......”

贺子珍没能参加毛主席的追悼会,直到1979年,她才在女儿、女婿的陪同下参观了毛主席纪念堂,见到了毛主席的遗体......

孔东梅眼中的贺子珍

孔东梅出生于1970年,6岁以前的大部分时间,她都待在上海,和外婆贺子珍住在一起。在她的印象中,外婆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喜欢抽烟,想事情的时候会夹着烟看着远方。

关于童年,孔东梅回忆道:

记得那时上学回家,门铃太高够不着,每次我都要用书包垫脚才行。在我的童年记忆中,那个院子非常大,还有假山。我和外婆在花园里种了四棵橘子树,每年都可以收获橘子;还有桃树,枸杞子树等等。

每当想起童年,孔东梅就会想起那个大院子,还有外公对外婆的记挂。外婆经常会收到包裹,里面是没有抽完的香烟包,她知道这是外公派人从北京寄来的。

每次妈妈李敏回上海,都会带着大包小包的药品、礼物、信件,大部分是毛主席托李敏带给贺子珍的。

贺子珍和孔东梅

关于这些点点滴滴,孔东梅曾经回忆:

妈妈(李敏)每次来看外婆,外公都会亲自为她打点行装,其中包括各式各样的北京土特产品。妈妈每次都以北京人的身份,向外婆逐一介绍。这对于从未到过北京的外婆来说,是十分新鲜有趣的。也许就是这次,妈妈受外公之托,给外婆带来一方白手绢。看来,外公一直没有忘记外婆离开延安时托人给他捎回的那方白手绢。妈妈带来的白手绢已经泛黄变旧了,那是外公一直用的。外婆看着它,思绪万千,浮想联翩。

贺子珍也牵挂着毛主席,会托李敏包裹好南方的新鲜蔬菜带到北京去,都是毛主席喜欢吃但不容易买到的。

得知毛主席有掏耳的习惯,贺子珍专门托李敏给他带去一个耳挖勺。这些零零碎碎的小物件,都在表达着她的关心。

孔东梅

这些儿时的记忆记忆,都深深地刻在孔令梅心里。后来,有记者问她:“你外婆抱怨过外公吗?”孔东梅说:“从来没有。”

“她爱他吗?”

“是的,一辈子。”

庐山会议期间,毛主席曾亲手写就白居易的《琵琶行》。2004年,孔令梅到庐山参观,正好解说员讲解毛主席的《琵琶行》说道: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毛主席在庐山会议期间,书写的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的手书复制件。了解这首诗的人,如果细心看,会发现毛主席在书写中漏掉了6句,42个字。是遗忘,还是别有深意?对于这6句42字的脱漏,民间有多种说法。

孔东梅问解说员:“与贺子珍有关?”,解说员没有回答,只是笑了笑。这6句诗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分享至 : QQ空间

10 人收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邀请

上一篇:暂无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关于本站/服务条款/广告服务/法律咨询/求职招聘/公益事业/客服中心
Copyright ◎2015-2020 云推商贸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云推商贸网 X1.0